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史上第一次,雙小行星改道實驗 DART 成功撞擊小行星

臺北時間9月27日7:14,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對行星防禦任務的實地測試: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雙小行星改道實驗」(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 DART)在經過十個月的飛行後,於距離地球 1,100萬公里外的太空中展開。一台大小和自動販賣機差不多、600公斤的探測器,以每秒 6公里,也就是時速 23,500公里的速度撞向一顆與埃及金字塔體積相近,直徑 160米的小行星 DimorphosS/2003 (65803) 1,它也是另一顆直徑780米的小行星(65803) Didymos 的衛星。


DART相機所拍攝到 Dimorphos 的倒數第二張,也是最後一張完整的影像,拍攝於撞擊前2秒,影像範圍寬約31米©NASA/Johns Hopkins APL

小行星 Didymos(左上)和它的衛星 Dimorphos,DART攝於撞擊前約2.5分鐘。©NASA/John Hopkins APL)
DART在撞擊前11秒拍攝的 Dimorphos,這也是最後一張 Dimorphos的全景照©NASA/Johns Hopkins APL

當撞擊發生後,畫面停留在最後一格影像時,NASA 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們爆出熱烈掌聲。科學家們希望藉著這次撞擊,將 Dimorphos 推到距離 Didymos 更近的軌道上,軌道週期也會從原來的11小時55分鐘縮短約10分鐘。如果這次測試成功,這個辦法將可用於對付可能撞擊地球的小行星,讓它偏轉到安全的軌道上。

天文學家選擇 Didymos 和 Dimorphos 這對小行星作為實驗目標,主要原因是在觀測與測量上比較容易,因為兩者在互繞過程中會互掩,科學家便可從其微小的亮度變化中,推算出它們的週期、速度和軌道變化,並從數十年來導彈導引技術的基礎上設計出DART的導航系統,讓DART能在離子推進器的動力下追上目標小行星。

此外與曾在地質歷史上引發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大型小行星相比,較小的小行星襲擊地球的可能性高出幾千倍,雖然小,但其撞擊威力仍足以摧毀一個國家,而地面上的望遠鏡很難發現這些微弱的光點。

這次實驗的另一個困難在於小行星的結構。DART撞擊小行星不像打撞球那樣可以根據彈性力學來進行預估與模擬,因為近年來的探測發現許多小行星其實只是岩石堆。2019年,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向龍宮小行星發射了一枚兩公斤重的銅彈,出人意料地炸出了一個直徑14米的大坑,龍宮的表面比預期中脆弱得多。次年,NASA的OSIRIS-REx探測器降落在貝努(Bennu)小行星上,幾乎直接沉下地表。這些都證實了小行星只是碎石堆,由大約大氣壓十萬分之一的壓力固定在一起。 

小行星龍宮這類小星體可能是鬆散固定在一起的碎石堆。R. JAUMANN ET AL., SCIENCE (2019) 10.1126/SCIENCE.AAW8627

科學家推測,若 Dimorphos 也是這樣由數千塊鬆散的岩石組成,那麼撞擊所產生的隕石坑將在幾個小時內形成,不過出乎意料的是,經過電腦模擬,鬆散的瓦礫結構讓DART的撞擊足以重塑整顆小行星,而不是只留下一個撞擊坑。

為了觀測撞擊後的結果,DART配備了一台烤麵包機大小的設備:LICIACube,它將在 DART撞擊幾分鐘後飛掠 Dimorphos,以兩台光學攝影機記錄碰撞後的影像以便確認撞擊、拍攝DART在小行星上留下的撞擊坑影像,以及DART無法拍到的Dimorphos背面影像等。同時詹姆斯・韋伯、哈伯太空望遠鏡以及四個地面觀測站,都將加入輪流監測小行星變化的行列。正如科學家預測,地面望遠鏡也拍攝到碎石堆組成的 Dimorphos,因撞擊而揚起塵雲,並反射陽光而增亮。 

不過 Dimorphos 被撞擊後真正的全貌,要等四年後歐洲太空局的赫拉(Hera)探測器到達後才會揭曉,並對它的表面和質量等進行詳盡的測量,以確其內部結構,並推敲出未來行星防禦任務的最佳對策,如何撞擊小行星使其轉向,但又不至於使其破碎而對地球拋出大量碎片。此外,確認 Dimorphos 的結構也可揭示太陽系行星是如何形成的,因為這些小星體正是行星形成過程的殘餘物。

ATLAS Project, University of Hawai`i/NASA

ATLAS Project, University of Hawai`i/NASA

doi: 10.1126/science.ade848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