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模擬顯示,宇宙初期微弱磁場環境使第一批恆星單獨形成

藝術家筆下宇宙中第一批恆星成為超新星的想像圖。Image©NAOJ

宇宙中第一批恆星,被稱為第III星族恆星,在大霹靂後幾億年內就形成了,雖然天文學家推測大多數第III星族恆星都是明亮而壽命短暫的大質量恆星,但應該還有一些質量在0.8M以下的恆星至今仍應存在,為何我們卻沒看見這些恆星呢?最簡單的答案就是:它們根本就不存在!

但是要證明宇宙中不存在的東西很具挑戰性。天文學家以宇宙第一批恆星誕生時的環境條件來進行模擬,而根據過去的研究顯示,早期宇宙充斥著微弱的磁場,比現今宇宙恆星形成區的磁場弱一兆倍,而磁場在塑造(或抑制)恆星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

獵戶座恆星形成區的紅外波段影像,加上SOFIA觀測的磁場圖。Image©NASA/SOFIA/D. Chuss, et al., and 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M.McCaughrean, et al.

Shingo Hirano(日本東京大學、九州大學)和Masahiro Machida(日本九州大學)模擬了早期宇宙條件下氣體雲的坍縮過程,以瞭解磁場如何影響第一批恆星的形成。該小組對磁場強度0、10-20、10-15和10-10高斯的氣體雲進行磁流體動力學模擬,結果發現在無磁場的情況下,氣體雲分裂成一個巨大(約200M)的原恆星和一些較小的原恆星,這些原恆星都持續到模擬結束的1,000年。

另一方面,在微弱磁場下,氣體雲中央形成的大質量恆星快速旋轉,會將磁場越繞越緊,而使磁場強度上升到1,000高斯,強大的磁場阻止了氣體雲進一步分裂,在一開始形成的幾顆小原恆星則完全消散,模擬結束時只留下了大質量原恆星。顯示即使是微弱的磁場,也能被放大到足以阻止小原恆星形成,使得第一批恆星都單獨形成。

圖為模擬未被磁化(a)和磁場強度為10-20高斯的氣體密度(b)與磁場(c)變化情形,各行顯示時間為0、10和1,000年時的狀態。可以看出磁場強度被放大並隨時間變化。Image©Hirano & Machida

天文學家表示,雖然模擬顯示早期宇宙中的微弱磁場會阻止小質量恆星的形成,但還有其他需要考慮的因素,例如,如果氣體處於湍流狀態下,則可能傾向於分裂成多顆恆星,緩慢的擴散過程也可能阻止磁場增長到足以發揮重要作用的程度。

“Exponentially Amplified Magnetic Field Eliminates Disk Fragmentation around Population III Protostars,” Shingo Hirano and Masahiro N. Machida 2022 ApJL 935 L16. doi:10.3847/2041-8213/ac85e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