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撕裂一顆中子星要多久?黑洞兩秒鐘吃給你看!

還記得嗎?七年前,也就是2015年的9月14日,LIGO首次偵測到重力波,6個月後公諸於世,第二年馬上得到諾貝爾物理獎。科學家到現在總共已經觀察到90次重力波事件,這些重力波的來源有些是兩個黑洞合併、有些是兩個中子星合併,也有少數是從一個黑洞、一個中子星,這樣的雙星系統合併而產生的,這種情況除了產生重力波以外,還會伴隨著強烈的輻射,包括短伽馬射線暴,可以讓天文學家對合併過程有更完整的瞭解。不過這樣的機會並不多,90次重力波事件中,只有3次是中子星和黑洞的合併。

不過儘管只有3次,日本京都大學的井口林教授所帶領的團隊,和德國Max Planck學會的天文學家,還是盡可能從中收集了許多資料。在2017年8月17日的 GW170817這次事件中,除了重力波以外,還偵測到合併事件所產生的電磁輻射。於是研究團隊開始建模(就是建立模型),用各種不同星體參數帶入電腦模擬,看看哪一種參數所產生出來的重力波和電磁輻射特性最接近實際的觀測數據,就可以找出參與合併的黑洞和中子星參數。

他們為這次事件建立了兩個模型,中子星的質量都設定在 1.3倍太陽質量,黑洞質量則分為是 5.4和 8.1倍太陽質量。因為在這樣的設定下,中子星最有可能被黑洞的潮汐力撕碎。參數選定後,就用電腦來模擬中子星和黑洞合併前的最後一到兩秒內的詳細過程,雖然只是兩秒鐘的過程,但是電腦卻得花上兩個月的時間來近行運算,因為在這短短兩秒鐘裡發生了太多複雜又短暫的事件,包括最後軌道的合併、中子星被潮汐力撕裂、它的物質被黑洞攫取到周圍形成吸積盤,一直到吸積盤產生噴流,而這種高能噴射流很可能就是短伽馬射線暴來源,而且在噴出的物質中應該會合成像金、鉑之類的重元素,不過還需要進一步證實。總之,這一切都在短短兩秒鐘內完成。

就像前面說的,根據電腦模擬,中子星在幾秒鐘內就被潮汐力撕裂了,大約80%的中子星物質,會在幾毫秒內被黑洞攫取過去,讓黑洞增加一個太陽質量,接下來的10毫秒內,也就是百分之一秒,形成一個單臂的螺旋形結構,一部分物質從噴流中被噴出來,剩下的0.2-0.3倍太陽質量的物質呢,就在黑洞周圍形成一個吸積盤。合併完成後,吸積盤也落入黑洞,產生電磁輻射和噴流,從兩極噴出,就類似活躍星系核(AGN),也可能產生短暫的伽馬射線暴。

因為這類的相對論性模擬工作太複雜了,所以世界各國的研究小組到目前為止都只能專注於短期的模擬。不過柴田的團隊已經進一步在研發更複雜的數值模擬方法,來模擬中子星的合併,讓電腦模擬技術和近年來突飛猛進的高靈敏觀測保持同步。預計在未來幾年裡,靈敏度更高的望遠鏡和干涉儀就可以觀測到更多的細節,包括噴流和強烈的輻射,也可能包括短伽馬射線暴,到時候就可以和研究小組所進行的模擬結果進行比對,檢驗模型的正確性。

模擬中,左邊以藍色和綠色顯示密度,粉紅色的曲線是穿過黑洞的磁力線,白色從系統中噴出來的物質。右邊則以紅色顯示合併的磁場強度,淺藍色的曲線是磁力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