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Nuria Jordana-Mitjans
英國 Bath 大學天文學家 Nuria Jordana-Mitjans 的研究團隊在分析GRB 180618A 的短伽馬射線暴後發現,事件源頭的兩顆中子星在合併後並非如預期變成黑洞,而是一顆高度磁化的中子星,而且其質量遠超過中子星理論質量上限,此外這顆磁星在塌縮成黑洞前似乎已經存在超過一天,而如此巨大的中子星,壽命也不可能這麼長。
恆星演化模型推測,8到30倍M⊙的恆星在其生命盡頭會發生超新星爆炸,核心塌縮成中子星,質量約在1.1~2.3 M⊙間,直徑約20公里,超過中子星質量上限者則會塌縮成黑洞。但小於5個M⊙的黑洞卻明顯很少,其原因不明,因此天文學家對兩顆中子星碰撞的結果特別感興趣。
當中子星相撞時會釋放出短暫的伽馬射線暴。過去天文學家曾認為這個現象只有在形成黑洞的過程才會出現,但中子星是如何合併成黑洞?是瞬間形成?還是先產生一顆很重的中子星,然後在幾百毫秒內迅速塌縮成黑洞?
研究團隊所分析的 GRB 180618A 是在2018年6月18日被偵測到的一起短伽馬射線暴事件,經過106億年才到達地球。Jordana-Mitjans 和她的團隊對爆發的千新星與餘輝做了詳細的觀測分析。他們發現餘輝的光學輻射在伽馬射線爆發35分鐘後消失了,推測是因為它正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膨脹,但這與黑洞不同,而更像是中子星的特性,而且不是普通中子星,而是磁星,其磁場比普通中子星強1,000倍,比地球磁場強4億倍,而且持續超過10萬秒(近28小時)。也就是說這顆磁星在雙中子星合併後至少存活了一天。天文學家不清楚是什麼機制讓它活了這麼久,磁場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它提供了一個向外的拉力,減緩了磁星的坍塌。
這項發現說明除了黑洞之外,超大質量中子星形成時也會產生短伽馬射線暴,這也為搜尋中子星合併與重力波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