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物種都是短暫的,會滅絕或在隨機的突變及環境變化下轉化成新的物種,或者由於隨機突變和環境變化而隨時間變化。典型的哺乳動物物種通常可存在一百萬年,而現代人類,也就是智人,已經存在大約30萬年,如果能存在一百萬年,未來人類會變成什麼模樣?
科幻小說家 H.G.威爾斯是第一個推測人類可能會進化成非常陌生物種的人。他在1883年的一篇文章《百萬年後的人類》中,推測人類可能會變成腦大、身小的生物。後來他又進一步認為人類也可能會分成兩個或更多的新物種。
雖然威爾斯的進化模型沒有經過驗證,但他所認為的三個基本選項仍是正確的:滅絕、改變,或分化成幾個物種。不過人類擁有生物技術後,每一種可能性都會提高。
可預見的未來技術,例如強化人類(透過藥物、晶片、基因或其他技術,使人類更聰明、強壯或在其他方面更出色)、大腦仿真(將大腦上傳到電腦)或人工智能(AI),都可能創造出生物學上的新物種。
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和馬丁學院 (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 & Oxford Martin School) 的科學家 Anders Sandberg 認為不可能完美地預測未來,因為其取決於一些隨機因素,例如目前未知的技術和生物極限,不過他推測最可能的狀況是巨大的物種分離。在追求改變人類,如延緩衰老、提高智力和情緒,改造軀體時,都可能產生新的物種。
然而,前景令人不寒而慄。因為即使這些技術像手機一樣便宜而且無處不在,仍會有些人寧可維持人類原有形象而拒絕接受。長久之後,經過一代代升級後最強化的人種,將成為一個或多個根本不同的「後人類」物種(posthuman),而另一些則堅持原則的「真人類」物種(real humans)。
透過大腦仿真這種掃描大腦細胞,在電腦中重建一個相同神經網絡的技術,可以讓人類持續更久,但這已不是單純的物種進化,而是離開動物界而進入礦物界,或說軟體界。想這麼做的人或許是藉建立副本和備份來達到長生不老,或透過網路或電波在太空中旅行。軟體智能還具有其他優勢,例如非常節省資源,虛擬生命只需要來自陽光的能量和一些礦物材料來製造晶片。它還可以在計算設定的時間尺度上思考和改變,比生物思維快幾百萬倍,甚至透過類似軟體更新的方式來進化。
人類或許也不會是地球上唯一的智能物種。人工智能現在正在迅速發展。雖然對於現在人工智能還不具有意識,但有些專家認為在本世紀之內便會成真。如果具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一但出現,人類很有可能度上會被取代,或與之並存。
合理推測,在遙遠的未來,大多數人的思維將變成不需要靠吃喝這種低效率方式來獲得能量的軟體,而且人工思維可以快速進化,而現代人類的思維方式將隨時間產生巨大的變化。與軟體生命相較,物理生命有一個明顯的劣勢,就是存在於遲緩、古板的物質世界中,但優點則是自成一體,不像不具實體的軟體,當數據中心被破壞時也隨之消散。
即使在與「軟體人類」共存的未來,「自然人類」仍可透過各種方式來過傳統社會生活,就像以立法方式保障原住民的生活習慣一樣。但這是一個「好」的未來嗎?這是價值觀的問題,所謂「好」的生活,或許是可以在一個可以持續和平、繁榮環境中持續生存,若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並不需要變成奇怪的「後人類」,更需要的是能確保安寧運作的社會。
有些人或許對進步持開放態度,認為人類進化是自然且必然的,就像從舊石器時代成為現代人,進而成為新形式人類。也可能有人認為自我表達、生活目標、幸福感與其他實體感受才是後人類世界所應該追並實現的。
不過一百萬年後的地球環境的變化,也是影響人類進化的重要因子。一百萬年後,由於人類對農業和城市的需求減少,這些遺跡可能成為文化遺址,在機器人因歷史或審美的原因下而獲得保存。另一方面,撒哈拉沙漠被太陽能板覆蓋的天頂下,數以萬億計的人工智能蓬勃發展,這些龐大而釋出巨大熱量的數據中心造成地球的過熱,不過此時大多數圍繞太陽運行的不再是行星,而是結構不斷增長的「戴森球」,它所有的能量都為思想、意識和其他目前無法想像的奇怪事物來提供動力。
如果未來的生物人種滅絕,最可能的原因(除了現在明顯的直接威脅,如核子戰爭等)應該就是後人類物種的缺乏尊重、容忍和共存約定。也許我們也該反省一下自己對待少數族群的態度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